标题摘要内容
0838-6210299
——   www.mzsbwg.cn   ​​​​​——

温馨提示:本站 已支持IPV6/IPV4 安全访问

 
   
N
新闻中心

EWS CENTER
绵竹市博物馆中长期规划(2019——2028)
来源: | 作者:绵竹市博物馆 | 发布时间: 2024-01-25 | 47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 总  则

1.1编制背景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海拔504至4406米,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内河纵横,水源充沛。全市辖24镇2乡,43个居民委员会,262个行政村,1915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达513859人。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历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绵竹悠久历史,留下了无数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并出土了众多文物。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绵竹市博物馆作为全市第二批援建项目,由江苏省南通市援建。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拥有现代消防、安防、空调系统。博物馆共有青铜、书画、陶瓷三个展厅,日常在展文物一千余件。作为一个面向公众展示一个地区公益性文化机构,除了拥有独具特色的建筑外,绵竹博物馆肩负着对历史文化、整理、研究、宣传、交流等重要工作。

为了绵竹市博物馆的跨越式发展,为参观者展示多样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特制定本规划,旨在客观评价、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深入研究绵竹市博物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统筹安排,正确引导绵竹市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财力、人力、技术资源,全面提升博物馆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有效指导今后我馆持续健康的发展。

 

1.2 适用范围

本规划依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文件编制而成,依法审批后,作为绵竹市博物馆发展的法规性文件。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 修正)

《博物馆条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四川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

《关于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

《博物馆管理办法》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通知》

《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1.4 规划期限

第一阶段:2019~2021年

第二阶段:2022~2024年

第三阶段:2025—2028年

 


二 现状分析与评估

2.1博物馆概况

绵竹市博物馆位于绵竹城西茶盘街诸葛双忠祠内, 2009年由江苏省南通市援建,2012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3249平方米,展陈面积约2000平方米。

现拥有藏品传统数量2433件(套),实际数量10382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套,二级文物52件/套,三级文物503件/套,一般文物545件/套,未定级文物1327件/套。

 

2.2价值评估

2.2.1 历史价值评估

绵竹,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北部,距成都84公里。全市面积1244平方公里,因其地滨绵水,两岸多竹乃命名。据史籍记载,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周为蚕丛国之附庸。秦隶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辖绵竹、德阳两地。在汉中平五年(188年),刘焉领益州牧,曾将州治迁于绵竹。公元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才将州治移到成都。绵竹在三国两晋时期先后改名阳泉、晋熙(397年),至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绵竹,此后,县名再无更动,延续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北周时的《无上秘要》载中国早期道教修道场所,全国共有三十六靖卢,四川有三个,绵竹为第一。唐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将绵竹列为天下名山第64福地。故绵竹被称为洞天福地也。

1949年12月27日,绵竹解放后属川西行署绵阳专区。1983年改属德阳市,1996年撤县设市。

绵竹两汉时期即为益州重镇,中平五年(188年)至兴平元年(194年)成为刘焉益州治所,是全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绵竹农业在两汉时期也相当发达,据《华阳国志》所载:“绵竹县,刘焉初所治,绵(绵竹)与雒(广汉)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其产量堪称全川之冠。当时,这片区域为蜀中最富裕的地区。因此,《华阳国志》载:“蜀川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也” 。

在历史上绵竹是蜀西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要地之一。松潘、茂县、汶川等西北山区的药材、土产品、畜产品及本地所产均由此外运,而成都、绵阳的货物也经绵竹入山,因此绵竹县城行栈四置、客商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正如清代诗人李锡命诗所云:“山程水陆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

2.2.2 艺术价值评估

绵竹,古有:“忠臣孝子纲常地,大将真儒父母邦”的美誉。《华阳国志.蜀志》称:“汉征八士,蜀有四焉”。自秦汉迄今,绵竹先贤接踵,史不绝书。汉有教育家任安、董扶;三国时期有“魂壮绵竹关”的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北宋有铁面御史杨元素;南宋有抗金名将张浚、理学宗师张栻;明有崇祯首辅刘宇亮;清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存仁取义的杨锐;民国更有为人民求解放而血洒十二桥的革命烈士王干青等。

绵竹市博物馆藏有文物2433件套,均为绵竹境内出土、社会征集、个人捐赠。出土文物中包括清道乡战国船棺葬青铜器多达一百五十余件。其中铸造精美、纹饰华丽的提梁壶、铜豆,已经成为绵竹酒文化的代表性文物;观鱼乡北宋铜器窖藏中的铜制鸭形熏香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堪称宋代之艺术精品;此外,绵竹城关出土的金龟,明代首辅刘宇亮故宅地下出土的窖藏水晶印章、玉器等珍贵文物更是为研究绵竹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馆藏传世文物则荟萃了名家精品,清代绵竹年画珍品被誉为四川的《清明上河图》。南宋理学宗师张南轩的手迹刻板,清代状元翁同龢、蒋立庸墨迹以及刘石庵、曾国藩、顾印愚等名人手迹勘称书法精品。而绵竹地方名人杨锐、杨聪、黄尚毅、陈弟瑺、周杏传等的书法作品亦显难能可贵。

2.2.3 社会价值评估

持续激发博物馆事业发展活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实施“博物馆+”战略,深化跨界融合举措,拓展博物馆服务空间,提升博物馆文化价值,让绵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为擦亮“古蜀文化名城”金色名片做出积极贡献。

 

2.3 现状评估

绵竹市博物馆目前机构设置为馆长1名、副馆长1名,设有办公室、藏品保管部、安全保卫部、解说部4个部门。

目前,馆内实有人员19名,其中:在编(混岗)人员4人,聘用人员15人,均分布在各相关岗位。

 

2.4 现存主要问题

绵竹市博物馆在事业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事业方面:藏品利用率较低,其功能发挥有待提高;人才队伍梯队不合理,专业人才数量匮乏,致使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薄弱;藏品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也较滞后;社教活动不多,展览和文物送达社区、机关、学校、农村的活动力度不够。

产业方面:由于受人员、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博物馆在文创产业上基础薄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综合管理方面:由于人员数量少,造成分摊到部门人员的工作量大,进而经常性出现工作交叉、人员相互抽调的现象。

服务管理方面:管理水平和质量不尽如人意,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人员的绩效考评与奖惩、培训与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明确和强烈,导致服务质量不高。

硬件设施方面:绵竹市博物馆一直坚持全年免费开放的运作方式,所有硬件设备均处于高消耗状态,导致馆内所有电子设备的使用出现运转不灵、故障多发、维护困难等情况,并给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游览舒适度带来负面影响。

 


三 规划原则与策略

3.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精神,落实“四川省委九届八次”会议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精神,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国情,把握博物馆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博物馆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实现各类博物馆又好又快协调发展为主线,完善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全面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强化博物馆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能,建设博物馆强国。

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展陈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博物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鼓励公众参与博物馆事业,维护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平,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质量优先。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注重博物馆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博物馆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博物馆资源配置和博物馆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博物馆功能和职能发挥、提高办馆质量和水平上来,鼓励博物馆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坚持服务优先。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藏品保护研究和博物馆学术研究,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切实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博物馆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博物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博物馆制度,激发博物馆的活力。

3.3 对策研究

根据我馆的指导思想及发展理念,解决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应该始终围绕“事业是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发展的动力”这个核心内容来进行,即用两条腿来走路。为了使我馆的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我们急需解决以下问题:

3.3.1 面向社会,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在社会教育方面,整合博物馆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联盟性质的互助组织,构建国内博物馆资源整合 与创新转化新格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藏品征集工作,藏品的征集不仅限于地区出土或采集的重要代表性文物,还应开阔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看到相关联的反映沱江上游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文物及能够代表绵竹本土的民俗文物、文献资料的征集与收藏。同时,还应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注重对当今社会中反映当地社会发展的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报刊、图片、手稿、作品、或音像资料的收集、征集与收藏。以全面反映出历史与今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关系,体现出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古为今用”、“古今交融”的特点 。

提高藏品利用率,通过馆藏文物的优势或配合社会热点,举办有轰动效应的特色专题展,并在运作中借鉴一定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宣传媒介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同时,落实 “三贴近”原则,结合本馆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大力提升陈列展览水平。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把展览带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让文化在每个地方落地开花,形成处处有展览,时时新花样的展出模式,让观众对博物馆持续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

3.3.2 建设职能,提高服务意识

社会服务的形式与质量反映出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博物馆人员的精神面貌。绵竹市博物馆需要以更高的视野,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注重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搞好宣传教育。要明确自己的活动特色和未来博物馆活动的发展方向,通过纪念日活动、主题活动、共建活动、文艺活动等各种活动反映出来,宣传优秀历史文化、宣传博物馆。

逐渐完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我馆的社教职能,逐步完善志愿者吸收、培训与管理体制,使志愿者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培育起一批较为固定的志愿者队伍。做好博物馆之友工作,为博物馆爱好者和对博物馆发展有贡献的社会人士搭建起一个可以随时与博物馆交流、对话、合作,并促进博物馆发展的平台,使博物馆能够更加融入当今社会,并参与到社会发展与服务的行列中。

3.3.3转变观念,发挥团队优势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是一个团队发展与完善的动力,更是我馆发展的核心问题。我馆现有员工15人,在编人员2人,其中专业人员仅2人。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馆的发展。要迅速提高我馆职工的素质与质量,就要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人事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培训、分配制度、干部任用、绩效考核、奖惩制度、人员分布结构等。

要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与利用。对于我馆现有的老、中、青,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人才,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与包括与高校合作,培养适合博物馆使用的各类业务和专业人才。如采取“项目带动人才,项目培养人才”培养新进职工,进修、培训等方式为员工充电。

 


四 规划目标与内容

4.1 总体目标

以建设“立足绵竹、服务西南”的国家三级博物馆为目标,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以实现绵竹市本土特色年画文化、酒文化、爱国文化等文明传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博物馆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发展。

 

4.2规划内容

第一阶段:从现有条件入手,找长补短,发挥我馆长处,尽快健全和完善我馆各项职能。

第二阶段: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驾齐驱,长足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职能职责,强化藏品保护研究和博物馆学术研究,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发展,为绵竹的文化事业发展献策献力。

同时,加强对人员的培养、培训和引进新人才,提升人员的服务思想意识,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让新的博物馆发展理念成为注入博物馆内的新鲜血液,使博物馆始终处于活力状态之中,为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添砖加瓦。

 


五 发展任务与时间规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定位,我馆已确立具体实施的时间规划,即我馆将在2019-2028年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为引领,在管理运行、研究展示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再作整体提升。以2019年至2021年为一个时间节点,以2022年至2024年为一个时间节点,2025年至2028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分三步完成近、中、远期规划。

 

5.1近期目标(2019年至2021年)

在完成我馆日常工作与现有任务的基础上,2018年至2019年间,我馆应以在西南地区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博物馆行业代表为目标,着重完成以下工作:

5.1.1综合管理方面,完善人力资源体系。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明确机构职能职责,完善人员培养机制,并以老带新的原则推动人力资源体系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完善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继续完善博物馆的章程、制度,建立起博物馆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博物馆的社会化改革。

5.1.2 专项工作方面,完成三级博物馆申报和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认证。

成立绵竹市博物馆三级博物馆领导小组,正式统筹我馆申报三级博物馆事宜。力争在三年间完成国家三级博物馆的所有硬性指标的达标,并成功申报成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加强博物馆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梳理出本馆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建立完善的博物馆服务管理体系,并体现出博物馆在人性化管理、绩效考评、人才激励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长远战略眼光,使博物馆始终保持年轻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5.1.3持续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立监测系统平台,调控展厅展柜微环境,更换不合格展柜,初步构建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以确保文物的稳定状态。

5.1.4 展览与服务方面,

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不断提供社会服务。提升整改我馆有问题的展厅,争取达到三级博物馆评定的要求,探索与教育机构合作的新路径,逐步强化青少年教育服务功能。

 

5.2 中期目标(2022年至2024年)

在加快完成近期目标的基础上,树立博物馆长效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我馆应着重完成以下工作:

5.2.1 综合管理方面,做好人才引进与培养。

在人事制度建立健全之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团队意识,团队文化雏形基本形成。通过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在全馆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合作、管理与服务氛围,吸引并招聘具有博物馆相关专业的人才队伍,以满足博物馆发展的需要。加强人员的培训与培养,通过各项工作或任务的独立承担与实施,使之逐渐成为博物馆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并为博物馆今后发展储备领导性人才。

优化提升博物馆的安防、消防工作,确保博物馆安全。随着安防、消防技术不断进步,新的防范手段不断涌现,我们将不断更新完善安防、消防设施,加强技防、物防、人防水平。

5.2.2展示与服务方面,提升博物馆的整体水平。

对博物馆环境进行整治优化,加强日常维护,使绵竹博物馆不仅文化底蕴丰厚,而且景色怡人,提供一个好的游览环境。

完成展厅的提升改造工作,使其展陈设计、展品布置等达到相应的水准,既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充分体现其文化艺术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也能更好的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展览,充分激发联动优势效应。

5.2.3加强宣传服务工作,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充分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使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创新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互动。

贯彻落实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建设工作,积极寻求博物馆与教育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加强博物馆青少年服务部门建设,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

继续加强文化下乡与“三进工作”。开展“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工作,将博物馆文物文化与乡土情况结合,发挥县级博物馆作为传播区域文化窗口的作用。

5.2.4 产业发展方面,逐步探索博物馆创意产业的发展道路,研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增强文创产品的营销水平,充分开展社会化服务,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

 

5.3 远期目标(2025年至2028)

通过加强沟通、协同合作、增强对话,形成具有一定视野和能力的博物馆,我馆应着重完成以下工作:

5.3.1 综合管理方面,培养出新一批博物馆骨干队伍。

通过十年期的培养,带动一批具有骨干力量的队伍,并逐步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博物馆的稳健发展。

5.3.2 提高博物馆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丰硕的科研成果。

建立健全博物馆科研组织体系,加强博物馆理论与发展战备的研究,力争培养起一批在学术研究方面都能够取得一定成绩的专业人才。同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使博物馆的研究职能得到深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5.3.3 展示与服务方面,使博物馆成为当地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带头兵。

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深化展览的主题,突显展览的特色,同时充分利用新型媒体传播手段,主动宣传博物馆,承担起文化宣传的排头兵,使博物馆的声音能够通过新型媒体被聆听、被关注。

探索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前一阶段基础上丰富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并逐步开发智慧导览、电子门票、博物馆实景系统等项目。

加强对外馆际交流合作。开阔工作视野,拓展工作思路,推进博物馆工作中的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加强馆际资源共享与协作,促进文化交流,成立、加入博物馆联盟,支持开展联展、巡展。

深入挖掘本馆资源,充分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推进“文博图书馆”建设,发展“第二课堂”,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面向社会的普及知识讲座及其他社教活动。积极寻求博物馆与教育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展博物馆社科教育基地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加强博物馆青少年服务部门建设,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

5.3.4 产业发展方面,建立完善博物馆的创业产业体系

实现产品的挖掘和创新,在稳固发展文博主业的基础上使产业发展初具雏形,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增长。

 

六 保障措施

 

6.1 坚持一个目标:即通过十年时间努力力争把博物馆建设成为设施完善、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博物馆。

 

6.2 坚定一种信念:坚定《规划》所列目标,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博物馆全体同志的努力下,统一干部职工思想,发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精神,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言献策、贡献力量,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6.3 建好一个团队:开展对中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建设。保持中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干中学、学中干,提高中层干部把握全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驾驭博物馆全面工作的能力,做到高瞻远瞩、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决果断、敢于负责,能够引领博物馆工作向前发展。

 

6.4 带好一支队伍:以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博干部队伍为第一要务。以创造良好的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的工作学习环境为基础,引进和培育博物馆专业人才,开展以文博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学习活动、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工驾驭工作的能力。用集中教育凝聚人,用优化环境拴住人,用加强管理控制人,用落实制度管住人,用激励措施吸引人。用一流的文博干部队伍作为实现规划目标的保证。

 

6.5 完善一套机制:在现有的管理模式运作中,强调各级干部分工负责制,层次管理制、目标责任制。推行适应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的干部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的管理体制,和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的灵活用人机制。激励广大职工干事的热情和为博物馆事业发展建真言、献良策的积极性,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证。